七点多,冷森森的阳光已经透进了创业大街上的这家咖啡馆。不知谁的闹钟响起,叫醒了睡在沙发上的两个人;他们从包中掏出洗漱用品,睡眼惺忪地走向了卫生间。
从中关村地铁口出来,我在手机地图的指引下将信将疑地走着;十分钟后,我看到了远处 “中关村创业大街” 的牌匾 —— 眼前的情景有点好笑:我身旁是高大的海淀基督教堂。教堂旁边的大楼上, “天使汇” 的灯箱无比醒目。巷子口,竖着创业大街的英文名:IN-NO-WAY。
以前,这条小巷子被称作 “海淀图书城” 。2013年,北京市政府开始 “推动海淀图书城产业升级,打造高端创业街区”;2014年6月 “开街” 以来,创业大街上除了近40家创投机构以外,仍散落着两家图书城留下的早已门可罗雀的书店,远不及一旁标榜着 “兼具产品空间、公共空间、活动空间” 的言几又书店来的风光。街上流传着这样那样的传说:不知多少人们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公司就是在这里孵化、成长(其中最常被人提及的,就是女性月经护理社交应用 “大姨吗”)。
我的双肩包里装着创业策划书。接下来,我要在这里伪装成一个创业者。在这之前,我为 “到底要创什么业” 发愁了好几天;而当与同事讨论出 “结合了下厨房与美丽说功能的历史阅读社交 APP ” 这个定位后,我算是明白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聊创业了:单单是跟别人谈论这个以 “历史上的今天” 为基础的 APP 创业项目,就完成了第一次自我洗脑;聊完后我恨不得马上来到创业大街闯出一番事业,好给你们无聊的当代生活添加些历史厚重感。
而且严格意义上说,我并没有 “伪装” —— 我有我精心打造的 Keynote 创业策划书(每页都图文并茂),也想好了受众和功能( “对历史感兴趣的年轻人”、“以为自己对历史感兴趣的年轻人”、以及 “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对历史感兴趣的年轻人” ),缺的就是钱,所以我要去创业大街。很合逻辑。
一些从我的创业策划书里提炼出的核心部分。
于是,我就这样风风火火地来到了创业大街。目的地是车库咖啡 —— 听说这里更适合我这样的初创选手。虽然里面不如之前媒体写的 “甚至没有坐的地方” 那样火爆,但坐下来没一会儿,就有创业者过来开始跟我 “聊项目” 了。
一开始我还挺享受这种感觉的: 我放松地瘫在椅子上跟人胡侃,想象着平时工作采访对象都这么主动该有多好。可随着听到的没谱项目越来越多,我有点挺不住了:一个似乎风餐露宿了很久的哥们儿的项目,是开发一个与苹果公司合作、为用户定制苹果手机背面 LOGO 的应用 (还要跟苹果公司砍价,做到比国行苹果手机便宜) 。而目前看来,这个宏大的创业项目唯一的难点就是得到苹果公司的同意。
面对这个不切实际的项目,我的问题开始变得挑衅: “所以你做过调研么?iPhone6 普及之后有多少人不用手机壳?不用的又有多少不介意改掉商标?”
“这,肯定是有!” 他似乎没预料到我竟会有如此愚蠢的疑问。
“创业都不做调研?” 我变得更咄咄逼人,连抓住他肩膀边晃边喊 “快醒醒” 的心思都有了。
“反正肯定有市场的!有疑问的是你,就你去做调研咯?” 哥们儿有点恼火。 “你准备创什么啊?” 他反问。
在听完了我的打算后,他表示: “媒体电商是吧,没太大发展空间。” 然后得意地走了。
时间到了下午一点半,这是车库咖啡每周一至周五做创业者分享的时候。上去了一个哥们儿,在没有幻灯片的情况下讲了几分钟;下面的顾客忙着自己的事,似乎没人在意。
“如果哪位有什么建议的话欢迎找我来聊我就坐在第二排!” 台上的分享者在说完这一句后,搓了搓手,如释重负地走下台。
工作人员接过话筒: “还有没有想分享的?” 台下没有任何反应。“那今天就这样吧。”
“诶?第一次见到你加个微信吧!” 耳边又传来早已见怪不怪的一句。我一转头,惊了 —— 这位的手里拿着十个手机。他坐下来,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自我介绍:他是做互联网公司招聘应用的,这个应用与现有招聘网站不同的点在于,它可以 “真正做到用人单位和招聘者的双向选择”。而他手中的十个手机,就是专门用来加人的,因为一个微信号能添加的好友有限;而人脉,是他在这条街上最宝贵的资源。
“我现在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每天添加六十个好友,” 他说。聊了不一会儿,他去了 3W 咖啡的宣讲会,回来时心情大好:“加了那边的微信群,今天超额完成任务!”他一边炫耀着成果,一边给我看那个群名开头为 “新能源” 的群聊。“什么新能源?” 我问。
“不知道,去晚了到那人家都快完事儿了,在那发水果蛋糕呢。我看看他们聊天啊。啊对,你要是要发什么消息找我,我给你发朋友圈,” 这位师傅特别侠气。
在这之后,我又跟两个做自媒体的、两个做二手商品市场的、一个做借贷的、和两个声称自己是投资方的人( “感觉你做的这个东西太小众了,但我还挺喜欢的,加个微信细聊吧” )聊到了挺晚;咖啡馆里的人一个个背着电脑撤走了,我也来到了不远处的麦当劳觅食。
一进门,我有点恍惚:墙上满满都是 “xxx 一个不小心就创造了 xxx” 式的宣传画,给下面满满几群似乎把快餐店当作办公地,不对,“孵化器” 的创业者打着鸡血。在排队时,微信支付出现的故障给前面的顾客造成了极大不满: “用户体验!互联网时代了!”
店员似乎早已见怪不怪,面无表情地对每个人重复着:“只能用现金只能用现金。”
正准备吃时,我撞上了几个放了寒假就从外地来北京 “朝圣” 的学生。在得知我是个创业者后,他们的勉励让我快兜不住了: “加油!你一定行的!这里的环境这么优越!你一定要珍惜啊!啊你点的这些够不够吃我们的薯条给你吧!”
可当我问到他们的朝圣感想时,他们看起来有点失望:“我们很想知道他们都是为什么创业,结果问了好几个人,他们的答案都是现在没钱,不创业更没钱 ……. 觉得不该是这样啊 …… 这里的氛围这么好,滴滴打车大姨吗都从这里出来的啊 ……” 当他们发现连我这个创业者竟然都不知道滴滴打车的这段历史时,我好像彻底伤透了他们的心。
为了体验一下完整的的创业之旅,在离开了麦当劳后,我在街上搬运工人同情的眼光下回到了车库咖啡,准备在这里刷夜。在交了30块过夜费后,我发现咖啡馆里比我想象中冷清的多:三三两两的大叔在跟我交换了微信寒暄了几句后,便找到安顿的沙发睡下了。 “现在的人是比以前少了,原先这个时候一般都有十几个人还在工作,” 睡眼惺忪的店员小哥在递给我咖啡时这样说道。
正当我犹豫着要不要走人时,一位哥们儿在与店员还了会儿价后( “我就呆一会儿,15块钱 行不行?” ),坐到了我对面。他的项目也很惊人:要做一个 “像36氪一样,为创业者服务的平台”。
“就别说已经有36氪了吧,做创业的其他 APP 也不少啊。所以你要创什么?” 我很有底气地给他看为了做调研下载到手机里的一堆创投应用。
“社交啊!我觉得,36氪的缺点就在于他只是个媒体,往里面加入社交功能就够了。”
“为什么一定要社交?”
“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嘛,有互动才有用户粘性嘛。你看这整条街聊创业都这么狂热,在线上也一定能聊呀。”
可是聊着聊着,话头开始往奇怪的地方转移:他开始以一个 “前程序员” 的身份跟我打保票,说我的项目没希望,因为 “现在的技术还做不到你想象的那种社交” ,然后开始说服我陪他一起 “创业” :“创业这么辛苦,是吧,很寂寞是吧,你又这么聪明 …… 你看你都困得翻白眼了就不要在这熬夜了!”
妈的。打发完这哥们时已经早上六点了,精疲力竭的我开始反思这段时间经历的一切:其他创业者白手起家的成功史,甚至国家对创业的扶持似乎都让 “创造”、“打拼” 成了种一本万利的投资。可比起真正计划着创造新事物的人才,流连在创业大街上的大多数人只是把创业当作平庸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创业这杯咖啡没凉,那么多人仍为其迷醉。只是比起令人振奋的咖啡,杯里更多的还是不断塌陷的泡沫。
作者:新媒体时代不爱你
来源:卢松松博客(QQ:13340454),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