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斌 肖君秀 北京、深圳报道
作为下一个风口的互联网银行,终于放飞了首只风筝。
1月4日,背靠社交网络巨头腾讯公司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发放了首笔小额贷款,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见证之下完成了互联网民营银行“首秀”。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7月份获批筹建准备到办照开张,微众只用了5个月。
除了微众银行之外,包括阿里微商银行在内的5家民营银行,也在“批筹准备”之中,虽然各家正式方案和形态尚未展露,但没有网点和柜台,不需要面签,甚至不用抵押,这些迥异于传统银行机构的新“标配”条件,似乎正成为互联网银行努力尝试的模板之一。
微众第一单
“微众银行目前处于内部测试阶段。1月4日发出的首笔贷款是一笔真实的客户贷款,已经在当天发放,相关流程也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微众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客户也来自于微众银行特别邀请。
该人士表示,公司拟于1月18日开始对外试营业。试营业期间,将通过内部分析和信息筛选,“小范围邀请目标客户群体参与试营业”,并逐步增加受邀客户数量。相比传统金融机构,微众银行“没有营业网点和柜台”,依托互联网提供服务。但对于微众银行具体产品和业务,该人士并没有透露更多细节。
在股权结构方面,微众银行注册资本30亿元,其大股东腾讯占有30%股份,此外百业源、立业分别占有20%股份,其他30%股份则分散在七个自然人手中。
本报记者获悉,为筹备微众银行,腾讯方面从各大金融机构挖来了众多人才,组建豪华管理团队。其中,董事长顾敏为原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在平安负责科技创新金融,行长曹彤为原中信银行副行长,监事长李南青是原平安银行董秘。此外,微众银行还分别从陆金所、深圳银监局、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挖掘多名高管和技术骨干,充实微众团队。
在业务架构方面,调整后新架构基本敲定,分为五个事业部,分别为零售及小微企业事业部、信用卡合作事业部、同业及公司业务事业部、战略及新业务事业部、科技事业部。从以上五个事业部可以看出,微众银行将围绕个人和小微金融铺开业务。
如何挣钱
虽然微众银行尚未正式开张,但互联网银行旋风已然刮起。
“相比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优势在于离客户近、服务精神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结构。”花果金融CEO惠轶告诉记者,传统金融机构离客户远,可以依托的纽带是各地门店和网点,“这既是优势,也是历史包袱。”
惠轶介绍,传统金融机构的存贷成本结构为:存款成本(付给储户利息)大约为4%,贷款(收取贷款利息)7%-8%,坏账成本率大概在1%左右,而ATM、网点等各种通道维护成本大概在1.5%-2.5%之间,剩下的才是利润,所以对于银行来说,必须要有规模效应才行。
“而互联网银行的通道成本会非常低,”惠轶认为,对于互联网银行而言,短期内为了吸引用户,其存款成本会高于传统银行,这样对于用户才具有吸引力。“如果利息低,为什么用户要存你这里而不是银行?”而在贷款端,微众银行如何吸引客户则面临两种路径的考验:做银行做的,需要低利息才具竞争力;做银行不做的,则风险高或者要寻找细分市场。
“这样一来,互联网银行中间部分会更小,在这样小的空间下,如何挣钱无疑是一个挑战。”惠轶表示。
在惠轶看来,无论是做大存贷空间把两端拉开,还是控制成本提升更高效率,都面临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尤其是互联网银行定位“小微市场”,而目前全球小微市场能够持续经营真正实现盈利的,尚没有成功案例。
冲击传统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炙手可热的“大数据”,被普遍认为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利器之一。多名业内知名金融专家曾表示,互联网公司拥有大数据技术优势,可以弥补传统金融企业“信息不对称”乃至征信系统缺失问题。
但惠轶却认为,目前大数据依然有很多故事成分。“大数据应用于征信确实有一些成功案例,但大规模应用目前还不存在。此外,目前关于大数据很多时候也是出于互联网公司讲故事的需要。”
一位股份制银行深圳分行人士认为,微众银行更多赚的是眼球,对传统银行影响还没有那么大,因为小微业务的蓝海很大,尚不存在短兵相接的正面竞争,普通草根民众的资产流失毕竟有限,影响更多的是未来,“如果其服务和体验做得更好,一些中产和富裕阶层吸引过去,那时冲击才算大。但是时间还没有那么快,一家网上银行正常运营要一两年,再经过几年发展,较大的影响要三五年后吧。”
微众银行之所以备受关注,关键在于其背后大股东腾讯拥有庞大的社交数据,这也是其他网络金融无可抗衡的竞争力。微众银行相关人士称,公司的大数据系统总共汇集了40万亿条数据信息,所以不需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上门担保等。“微众银行和阿里金融才是真正的互为对手,而他们两个未来又是传统银行的共同对手。”
一位互联网金融平台CEO认为,两大互联网巨头加入互联网金融竞争,将会促使金融创新加速发展。
实际上,网络金融风卷残云式的高效率,足以使传统银行人士惊呆。一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阿里小微金融一个团队,仅有几个人,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数百亿的借贷业务,而且利用阿里金融闭环的大数据,坏账率仅有千分之几。
“冲击会有,包括倒逼传统金融机构也会有,但形成替代目前看不太可能。”惠轶认为,从互联网发展历程来看,最接近参照的可能就属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对传统百货等零售业态产生了很大冲击,甚至形成替代效应,但这一演变是否会在金融体系再度上演,却充满更多未知。
本文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