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参与感,或许大家想到的是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的那本书,的确小米的成功离不开用户的参与感(推荐钛媒体前文《读黎万强的4年笔记:小米式口碑的7个内部铁规》)但这种参与感是建立在产品、设计、营销、服务等基础之上的,环环相扣,对于一般的企业而言难以摸透。抛开小米的参与感,来看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QQ和微信的参与感有何不同,面对势如破竹的微信,为什么QQ的参与感越来越让用户觉得疲惫?通过对比和观察,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QQ的参与感不及微信:
熟人比陌生人更容易提高用户粘性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虚拟空间里的陌生人社交,相互之间都会有一种芥蒂心理和不信任感。如果遇到“话逢知己”还好,没准三句话就成了朋友,如果是“话不投机”那就有点遭,从此就“粉转路人”了。微信以熟人社交的私密性打破了这一行业规则,在移动社交领域异军突起,连QQ似乎都有些招架不住。
朋友圈 VS QQ说说。有人说朋友圈越来越像QQ说说了,也有的说越来越像微博了,各种微商的广告贴,心灵鸡汤,娱乐八卦层出不穷,严重破坏了朋友圈的的生态体验。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它的确是一个移植版的微博,缩小版的QQ说说。这样理解其实是不合理的。首先,在体验上,朋友圈优于说说,页面干净清爽;其次,在参与感上,朋友圈要比QQ说说私密地多,在这个人人都渴望隐私得到保护的时代,一度人脉(朋友圈)要比二度人脉(QQ)更值得信任和交流;再次朋友圈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没有广告、垃圾信息等骚扰;最后,在营销传播上,只要有朋友接龙,它就可以无限制地传播下去(虽然QQ说说也可以,但是基本很难实现)。
类似的还有微社区VS QQ兴趣部落,微信群VS QQ群,QQ空间VS 微信公众平台等,虽然在大家看来他们的功能几乎都大同小异,但是在体验和传播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微信何以如此受欢迎,很多功能都是体现在这些小细节上。
QQ是产品为王,微信是用户为王
在笔者看来,QQ走的路线一直都是以产品为王的路线,打开手QQ能找到腾讯所有的产品,社交、游戏、购物、视频、音乐、新闻……,几乎每一个入口页面都被塞得满满的。虽然微信也以产品为王,但是更多的是以用户为王,即便在商业化的步伐上有走手Q的倾向,但微信每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前进一步都会小心翼翼。
这些年来不管QQ如何优化和升级,其实只做了两件事:一是不断完善为用户提供服务;二是,加强它的社交连接能力。完全忽视了用户作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微信时代,张小龙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这种参与感的角色得到全面爆发。
微信红包的重磅来袭,先是让用户欣喜若狂,疯狂争抢,后是争相模仿,飞入寻常人家。很多人在微信红包上找到了存在感,然而微信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又推出了微信钱包、转账、面对面收款、刷卡、卡包等一系列基于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在线服务。强烈的参与感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粘性。
除此之外,一些第三方服务商微盟、口袋通等借助于微信公众平台玩起了众筹,通过众筹的方式帮助商家们在微信上做生意。反观QQ,很少在怎么激活用户上下功夫。
QQ主打社交,微信社交+电商
与微信相比QQ用户的参与感不强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在于QQ只主打社交,而微信既做社交又做电商(虽然做电商不被人看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电商的兴起,只做社交产品的公司必然会被市场淹没。移动+电商不失为今后电商探索的方向,QQ并不是没有做过电商,而是做的太苦太累最后不得不“嫁入”京东(拍拍网)。
而微信激活了一批满腔热血,投机取巧的微商们(朋友圈卖货的),他们在朋友圈里狂轰滥炸,“强奸”人们的视野,大家在忍无可忍的情景之下,只好默默将他们拉黑。很多人痛恨微商,对他们恶言相向,在笔者看来,微信真的要好好感谢这些微商,首先是他们带来了参与感,点亮了朋友圈,提高了用户的活跃度,他让一批无法再淘宝上生存的人重新找到了家园(尽管这并不是他们最终的家园,朋友圈微商必将走向消亡),但目前这是最好的领地,他们开启了人人电商的新时代,将全民电商的观念散播开来。如果让微信自己去培养这个市场的话,恐怕三年五年都是原地踏步。人人电商的时代也是人人参与的时代,微信的收放自如,也证明了它开放和态度的能力并驾齐驱。
未来参与感将决定社交产品的成败
无论是龙头老大的微信,还是“从良洗白”谋求上市的陌陌,专注于职来职往横空出世的脉脉,无不在用户的参与感上下足功力。未来的社交的软件不再是一款单纯的社交工具,更多承载的是人与人与事与物之间的连接和相互协作和沟通,陌生人变成朋友,朋友变成粉丝,粉丝变成客户,客户变成商家循环往复之中。而在此过程中,参与感是最重要的发动力,没有了这个发动力,一切将会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首发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68775.html)
本文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