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互联网,是另一个互联网”,这是不少人长久以来对待这个在半封闭状态下生长了20年的生态系统做出的评价。刨去民众割裂的互联网化状况和政策因素外,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长期半封闭的状态里,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缺少与世界的竞争,所以,从“Copy to China”到“BAT”,中国互联网在这20年间的后半程中彰显最多的特质是垄断和创新乏力。
但就在这20年的末梢,不经意间,中国互联网开始了变化——也许我们习惯了把目光停留在硅谷的Evernote、Snapchat、Uber等明星创业公司上,也毫不怀疑Google的智能眼镜、热气球、无人驾驶汽车等这些“未来科技”更加引入注目、意义深远。但回过头来,我们必须发现,“创新”不再是中国互联网之外世界的专利。
两天前,我看到一则新闻——Google正在基于Chromium开发一种新型应用(Ephemeral Apps),它使得当用户在Google中搜索某一个支持这种新型特性的应用时,点击搜索结果就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中启用该应用。是的,你会发现这个概念不就是百度提出的“轻应用”吗?
当然,我们知道,“轻应用”之于百度,是出于应对其在移动端面临的挑战——在手机上,内容和数据被包裹在一个个独立应用之中,一方面,它们建立起了信息孤岛使得百度无法像过往那样获取索引内容,另一方面,这些独立的应用会将用户的搜索行为和方式分化为多个平行的垂直搜索。所以,百度需要“轻应用”这种技术和形态,去还原移动端上搜索的本质——解决问题,所以,索引和分发应用,成了百度的新方向。虽然“轻应用”的前景还有待验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全新的搜索形态是由百度最先展现的,而对于Google而言,它的价值可能更多在于其“Ephemeral Apps ”为它的Web OS提供了一种更高效、便捷的方案——用户无需在浏览器上安装应用,即搜即用,更符合未来“一切在云端”的思路。
另一个例子是腾讯,拥有超过7亿用户的微信已然是一个高速创新的平台,我所指的创新并不是所谓“接近人性”的“摇一摇”或“漂流瓶”,也不否认在游戏平台甚至到具体的游戏层面,微信都是LINE的跟随者。但我们不应当忽视的是,在微信自身的平台上,它的确是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解释互联网。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在微信5.0更新之时,其在Android版本上的一个小动作——用户可以将微信上的公众账户移动至手机桌面,直接打开使用。这意味着,用户可以越过打开微信查找公众账户内容的复杂层级,直接将微信拆分成无数个独立的应用(Web App),而不同于iOS上现有Web App模式的是,这些Web App都拥有一个统一的账户、数据和社交关系链。
当然,如今它还有了一个统一的支付渠道,并且在微信的设计中,前期的支付被引导为何实体购物紧密结合起来,虽然我们难以预料其能否成为微信支付挑战支付宝的筹码,但抛开战略层面,这种新的支付形态配合恰当的场景,确实是人们所需要的功能。
所以我们会发现,腾讯正在越来越具备“底层平台”属性的微信中,内建一个新的互联网,而无论这样的互联网形态是否有足够的潜能,但它至少是前所未见的。
阿里巴巴同样没有拉下,从结合天弘基金的“余额宝”线上理财业务、到联合泰康人寿针对淘宝店主和雇员推出的保险业务“乐业保”等外围金融业务,阿里巴巴都在不断地突破边界,探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新模式。
此外,它还在以另一种方式入侵传统金融——阿里巴巴的“金融云”为银行、基金、保险和证券等行业提供包括快捷支付、网银支付、缴费、代理收单、积分支付、系统管理、查询统计基础服务。以技术提供商的模式打开传统金融市场的大门,在这之后,他们还会从账务系统、信用卡系统、放款系统和风控系统等方面提供托管服务。
你会发现,在“创新”层面,中国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并非一无是处,反而是走在了前面,这些新的互联网形态和服务模式,都是前所未见且有意义深远的,他们正在扔掉“Copy to China”的帽子,转而向世界输出自己的创造力。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指出,在作为创造者的同时,这些互联网巨头们也是中国互联网的抄袭者和垃圾制造者——它们中,依然有人在通过胁迫、资源压榨等方式去阻碍小型创新者的崛起,也在不断地树营立旗将业务和产品竞争变为毫无营养的口水战,并充斥着整个互联网。所以在如今的中国互联网,依然人人忌谈“Be Lean to Disrupt”,新生企业,依然战战兢兢。
一个中国,两个在线世界——一个叫互联网,另一个是江湖。
注:图题来自网络
本文来源:PingWest中文网